肝癌概論
一、肝癌
肝癌(肝細胞癌),是一種台灣與全世界重要且好發的癌症,佔國人發生率前五與死亡數前三的癌症。肝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慢性B、C型肝炎、酒精肝、肝硬化等。除了腫瘤治療之外,危險因子的治療與去除,可以避免腫瘤的復發,以達到長期較佳的預後。
二、肝癌診斷
肝癌的診斷跟傳統的癌症較不一樣,因為肝癌在高風險的病人 (B肝、C肝、肝硬化),以顯影劑顯像之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以達到90%以上的診斷率。超音波與血管攝影,雖也可以作肝癌大致判斷,但是真正診斷還是要靠顯影劑顯像之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而除非影像結果無法診斷,才需接受肝臟切片,可以避免肝臟切片導致的出血或者是尤其是散播轉移。
三、肝癌追蹤
- 腫瘤指標對於肝癌,一般常用有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與異常凝血因子第Ⅱ 因子PIVKA體 (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s-II,PIVKA-Ⅱ )。但腫瘤指標不能當作診斷工具,且單一不管是甲型胎兒蛋白或者異常凝血因子第Ⅱ因子PIVKA體大概都只有60~70%的診斷率,尤其對於早期肝癌的敏感度低,所以腫瘤指標一般用來當作追蹤指標使用。
- 治療過後,一般1~3個月會考慮進行影像檢查(絕大部分為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若穩定,可考慮定期3~6個月進行超音波追蹤。
四、肝癌分期
臨床上常使用的肝癌分期為
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BCLC分期)
|
腫瘤狀況 |
肝臟功能 |
身體狀況 |
A |
小於五公分且三顆腫塊以內 |
Child A~B |
<50%時間坐椅或臥床 |
B |
“大於五公分”或”大於三顆腫塊” |
Child A~B |
<50%時間坐椅或臥床 |
C |
“遠端轉移”或”大血管侵犯” |
Child A~B |
<50%時間坐椅或臥床 |
D |
任何 |
Child C |
>50%時間坐椅或臥床 |
|
BLCL 分期 |
一年平均存活 |
三年存活率 |
五年存活率 |
早期 |
A |
85% |
65% |
60% |
中期 |
B |
75% |
45% |
33% |
晚期 |
C |
25~55% |
0~15% |
0~8% |
末期 |
D |
15% |
5% |
5% |
【分期細分】
|
狀況 |
細部分期 |
細部狀況 |
建議治療 |
A |
≦五公分 & |
0 |
單一顆≦2 cm |
手術、電燒 |
A |
|
手術 [移植] |
||
B |
腫塊>五公分或 >三顆腫塊 |
B1 |
“單一≦6.5 cm”、”3顆以內且最大≦4.5cm”,”腫瘤總直徑≦8 cm” |
手術 [移植] |
B2 |
超過大小、肝功能Child 7分以內 |
腫瘤血管栓塞 |
||
B3 |
單一腫瘤>7 cm 肝功能Child 7分以內 |
腫瘤血管栓塞 (替代: +標靶; Y-90栓塞) |
||
B4 |
肝功能Child 8~9分 |
腫瘤血管栓塞 (替代: 安寧支持療法) |
||
C |
遠端轉移或 大血管侵犯 |
轉移 |
轉移淋巴節或其他器官 |
標靶 [自費: 免疫] |
血管 |
侵犯主要血管 |
標靶+放療±肝內化療 [自費: 免疫] (替代: Y-90栓塞) |
||
肝差 |
肝功能Child 8~9分 |
安寧支持療法 |
||
D |
肝功能差 身體狀況差 |
|
肝功能Child C (≧10) 臥床>50%時間 |
安寧支持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