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父親有B型肝炎,最近幾年疫情沒檢查,結果一檢查就發現嚴重肝硬化還有腹水,肝癌末期,最近往生了。我本身B肝帶原,有沒有肝硬化? 我該怎麼評估?
我國不管是B肝、C肝、酒精肝,都有相當多的病人族群。這些慢性肝炎的發炎狀態與纖維化的評估都非常重要,而抽血血液檢查對於發炎可以有效的評估,但是對於纖維化長期沒有好的辦法,有些纖維化的病人就喪失早期治療的。直到近年有影像學的演進,才解決這一難題。
肝臟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肝臟慢性發炎的反應。無論原因如何,肝臟發炎的反應包括肝小葉塌陷、纖維形成和形成肝細胞再生伴結節,而反覆這種瀰漫性的發炎反應之過程,引起肝臟纖維化,而嚴重者,可能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
肝纖維化基本上跟皮膚結疤是不可逆轉的,但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治療後,有可能部分逆轉纖維化的狀態。所以評估精確的纖維化的狀態就是非常重要的。
單獨檢查時,傳統的抽血生化和血清學測試對纖維化的評估價值不大。因此,肝臟切片標本的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肝纖維化分期的黃金標準。肝臟纖維化在組織學上,常使用的評分方法之一為METAVIR 評分,將病人分為5級,從F0(無纖維化)到F4(肝硬化);如果患者的纖維化評分≥F2,通常認為患者有明顯的纖維化。
然而,肝臟切片病理檢查有兩大局限性。第一是切片為侵入性的,所以可能產生出血等併發症。第二是它只能對肝臟的一小部分進行採樣,因此容易受到肝臟不均勻變化導致的採樣變異。另外也存在病理醫師的判定歧異。而非侵入性的肝臟纖維化掃描就可以克服這些問題。
非侵入式纖維化檢查
我們通常會考慮在初始評估時對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免疫性肝炎等)患者進行纖維化檢測,以確定晚期肝纖維化的可能性,並後續測試確定是否存在纖維化進展。而非侵入式檢測就有利於反覆測量病人狀態。
纖維化的非侵入性檢測有兩大類:血液生化檢測和影像學檢查。雖然在肝纖維化血液生化檢測的準確性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它們還不能取代直接的組織學分析。如果可行,血液生化檢測與影像學檢查可以結合使用。在臨床上,門診常會用血液學來進行初步評估纖維化,再看是否有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入檢查。
血液生化檢測
研究最多的血液生化檢測,是使用肝指數中GOT(AST)與GPT(ALT)與血小板(platelet),來進一步比值比值,如 AST 與血小板比率指數 (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或者是纖維化四因子 Fibrosis-4 (FIB-4)。
總體而言,對各種血液生化檢測的研究表明,他們具有很好的能力來區分有明顯纖維化的患者(F2~F4)和沒有明顯纖維化的病人(F0~F1)。但是缺點是,若已經纖維化,這些指標是它們無法可靠地區分纖維化的不同階段,並且產生誤差的結果很常見。
影像學檢查
傳統超音波是利用聲波反射的原理,當檢查探頭發出的高頻率的聲波進入人體後,依據不同的組織特性而產生不同的反射強度,藉以重組出體內的影像。當然,這種檢查非常安全沒有輻射線且方便,但是超音波本身圖像的影像,會根據機器成像的品質、不同醫師檢查與判斷的差異、同醫師不同時間下檢查的主觀誤差。再來,傳統超音波主要還是圖形結構來評估是否有病灶生成,相對於纖維化的程度判定,較難以定量。
影像學檢查中又以超音波來進行進一步彈性成像來評估纖維化是這十年熱門的議題。彈性成像為利用震動波並測量它們在組織中的傳播速度來估計肝臟硬度。有數種超音波彈性成像的方式被研發出來,基本上使用彈性成像的影像學檢查,可準確診斷肝硬化,並可用於區分晚期纖維化與輕度或無纖維化。並且因測量會使用十次數值做合併,故可避免人為誤差,經研究統計,敏感度特異性皆可達90%以上。故目前如果要做纖維化評估,非侵入式的超音波彈性成像肝纖維掃描,不管是國內外,已大幅取代肝臟切片組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