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正在辦公,突然感到左半邊的身子沒什麼力氣,就跌坐到椅子,休息一下, 三十秒後,很快就恢復了。那是第一次發作的時候。」病患對我訴說先前中風發作的狀況:「但是這種狀況,已經發生兩次了,所以覺得有點緊張。其實第一次不對勁的時候,是 有想去醫院檢查一下,但工作實在太忙,人手又不夠,也就算了。但這一次總覺得不太放 心,所以來醫院,在做磁振造影檢查時,他們說我的右大腦已經有好幾個中風的小點。血管攝影時,還發現右側腦動脈有一處已經狹窄到快看不到了,所以被轉介來看您。」
看著病人有點嚴肅的描述,聽完,我回頭向學生說,這就是典型的 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時不一定以肢體或軀幹無力來表現,也會以單眼暫時看不見(暫時性黑矇症amaurosis fugax)來表現。主要的原因,是在不穩定的粥狀動脈硬化上,突然有小斑塊的掉落,而這個小斑塊會隨著血流送到遠方的小血管,造成阻塞而產生症狀。但這個斑塊因為太小,一下子就被溶掉,所以病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是「暫時性黑矇症」的症狀,常常在幾分鐘,甚至幾秒之間就恢復正常。
在中風的領域,這是個「冰山一角」的警訊,這表示大腦血管有些地方的粥狀動脈硬化 極其不穩定,隨時會掉落,掉小塊的造成TIA,但掉大塊的則會造成中風,甚至大血管阻塞 。
學生指著電腦上的高解析度血管壁磁振造影影像,問:「教授,那在血管裡面,那一條白白的、像蚯蚓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我回答:「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粥狀動脈硬化塊,因為它發炎所以容易掉落,也因為它發 炎,所以打顯影劑後,顯影會變成白白的,很好辨認。現在的你們很幸運,有這種高解析度、高科技的儀器來眼見為憑,了解疾病,以前我們都是用想像的!
你們可以想像一下,這麼大一條蚯蚓狀的粥狀硬化塊如果崩解,就像天女散花一般,花落誰家誰倒楣。所以我們必須用支架來治療,一來,把快堵塞的血管打通,另外利用支架網子般的結構,把不穩定的斑塊圍起來,預防它崩解。」
這時,我回頭向病人說:「其實你是相當幸運的,還好這兩次都是掉小小塊的斑塊,所 以才能只有三十秒就恢復。也還好你在第二次就把它當成一回事,否則一再忽視,最後一定會釀成大禍。」
病人的太太在旁聽了,倒吸了一口氣,也覺得幸運。後來,為病人安排了支架治療,之 後他順利出院,現在已經在上班了。
三十秒,與一天中的的八萬六仟四佰秒相比,是何等短暫?常常短暫到令我們忽略了它!
但如果它是病灶的「冰山一角」,那實在不能等閑視之!
見微知著,如果能夠提早警覺身體的異狀,在它還未造成更大的傷害前,先做檢查,也不會有撼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