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健康園地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分期與治療全攻略

       大腸癌的診斷一般會藉由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並進行切片,最終依病理報告確診。確診後會抽血檢驗腫瘤胚胎抗原(CEA),CEA的作用主要用於追蹤,一般體檢檢查時,如果數值高於標準代表可能有問題,要進一步後續檢查,但低於標準值也並不代表沒問題。

 

     腫瘤的分期由三個部分組成,腫瘤侵犯深度、有無淋巴侵犯及有無遠端轉移,大腸直腸癌最常轉移的部位是肝臟、肺臟及腹腔,因此電腦斷層的局部檢查就有其重要性;核磁共振主要用於更精準檢查直腸癌侵犯的深度;正子攝影則用在檢測是否有全身遠端轉移。

 

大腸直腸癌會依據分期進行不同治療,如下表

治療方式

大腸癌

直腸癌

第一期

手術切除為主

手術切除為主

第二期

1.低風險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

2.高風險(有阻塞、穿孔、淋巴血管侵犯或神經周圍侵犯)的腫瘤,術後視情況給予口服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

術前會接受短期或長期同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術後再接受4-6個月化學治療。

第三期

在病人狀況許可下,手術切除,術後接受6個月化學治療。

第四期

視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切除主要病灶,且搭配術前或術後化學治療,並根據基因檢測選用標靶藥物治療。

同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為主,再適時手術介入。

備註

 

常用的標靶藥物包括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Panitumumab、Cetuximab)及血管新生抑制劑(Bevacizumab)

-

  

    直腸癌的治療相較大腸癌更為複雜,尤其當腫瘤靠近肛門,又要保留肛門的情況下,更是大大增加難度。因此,癌症的治療往往需經由多專科團隊共同評估,共同決策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目前大腸直腸癌整體五年存活率以全國平均值來看,第一期經手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第二期約為80%;第三期約為60%;至於第四期則小於20%。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是提升治療成果的關鍵。

 

    對於大腸直腸癌風險較高的族群,像是有慢性發炎性腸道病史的病人、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家族成員、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的家族成員、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或本身有大腸直腸癌病史的人,都建議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總而言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關鍵。包括:規律運動且維持健康體重、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高纖食物、少吃多油高熱量及多糖食物、不抽菸、少喝酒、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此外,搭配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大大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回醫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