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健康園地

守護老爸健康的神兵利器-漫談攝護腺健康指數

 

攝護腺健康指數 ( Prostate Health Index. 簡稱PHI )是攝護腺癌篩檢最新利器

 

現年82歲的美國前總統拜登於2025年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骨骼,引起全世界關心。其辦公室發表聲明指出,拜登因為泌尿道症狀加劇而前往就醫,其格里森分級系統(Gleason grading system)評分為9分,代表疾病更具侵襲性,但這類癌症對荷爾蒙治療有一定反應,拜登與其家人正在積極接受合適的治療方案。

 

攝護腺簡介

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泌尿生殖系統器官,位於膀胱的出口,直腸之前,有尿道穿過其中。從外觀無法看得到,但是從肛門可以觸診檢查得到。大小如栗子般,約略為20公克重,伴隨著年齡增加,攝護腺內部的腺體增生,體積會愈來愈大,形成良性攝護腺肥大症,會造成病患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小便無力等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民國111 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男性當年度確診攝護腺癌的人數為 9,062 人,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五位,為台灣男性第三大癌症。由於其初期症狀不明顯,而當腫瘤大到壓迫尿道、產生不適時,往往為時已晚,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男性殺手」。

 

攝護腺癌篩檢方式有哪些?

攝護腺癌初期症狀多與排尿有關,但是良性攝護腺肥大也會造成類似狀況,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檢查確認。方式包括肛門指檢、血液檢驗、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等。

1.肛門指檢:醫師會將手指伸入病患的肛門,檢查攝護腺後側,檢查其大小、形狀和硬度是否正常。

2.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藉由血液檢驗濃度是否正常。正常值:0~4 毫微克/毫升。

3.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利用超音波探頭,可直接觀察攝護腺體積大小及結構是否有異常。

4.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細針切片手術:經由直腸超音波導引,取出攝護腺組織檢體,再進行病理檢驗。能精準診斷攝護腺癌。

5.影像學檢查: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檢查,骨骼掃描檢查,診斷攝護腺癌細胞侵犯的位置,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淋巴結轉移等。可作為癌症分期判斷。

6.攝護腺健康指數 (簡稱PHI ) 是使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器檢測,有品質穩定、精密度高等優點,可輔助區分攝護腺癌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也可用於評估個人的罹癌風險,PHI 值越高,罹癌風險也就越高。攝護腺健康指數對攝護腺癌的預測能力遠優於 PSA,且於 2012 年正式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核准,PHI 在 PSA 4~10ng/mL 時,可以當作病人是否需要進一步接受攝護腺切片的參考依據,進而增加切片診斷的精準性。

 

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3年5月起新增修訂醫療服務診療項目納入給付,為輔助提升攝護腺癌診斷準確度,新增給付「二胺基酸攝護腺特異抗原前驅物(p2PSA)檢測」,用於區分良性攝護腺疾病與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濃度處於灰色地帶的攝護腺癌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切片,減少併發症的風險,預估每年1.9萬人受惠。

1.適應症須符合下列各項條件:

 (1)PSA 介於 4.0ng/ml 至 10.0 ng/ml 間者。

 (2)尿液分析及臨床症狀已排除攝護腺感染或發炎。

 (3)肛門指診無異常。

 (4)五十歲以上或未滿五十歲但有攝護腺癌家族史。

2.每十二個月限執行一次。

3.限由泌尿科專科醫師開立。

 

攝護腺癌高風險群

攝護腺癌主要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且罹癌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另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以及肥胖者均屬於高風險族群。飲食均衡、定期運動,並維持良好的體態,則有助於促進攝護腺健康。

攝護腺癌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達文西機器手臂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免疫療法,化學治療等等,可依據患者的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回醫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