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顧名思義就是過度敏感。皮膚過敏是指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將原本無害的外來物誤判為入侵者,因而引發一連串免疫攻擊,出現在皮膚上的症狀包括搔癢、紅腫、乾屑、水泡或滲出液等。現代醫學所稱的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濕疹、冬季癢等,皆屬於皮膚過敏的範疇。中醫透過「扶正祛邪」的理論,配合個人化的診治方案,利用中藥、針灸、穴位敷貼等方式,往往能獲得良好療效。
中醫認為,皮膚過敏的病因相當複雜,可能與體質、飲食、環境等因素有關。因此,治療上會先針對患者進行辨證,確認屬於濕熱型、血虛型、風寒型等何種證型,再據此擬定合適的治療方案。通常能迅速緩解搔癢等急性不適;而在「損有餘、補不足」的原則下,經過數月體質調理,可逐步改善身體過敏反應,減少反覆發作的困擾。
除了中藥與針灸的療效外,患者本身的生活方式調整同樣重要。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不可或缺;飲食應避免過於辛辣刺激或偏食生冷;並留意居住環境的溫度、濕度,都能減少誘發因子。日常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度焦躁,也有助於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療初期,皮膚症狀常會出現「好轉一陣子,隨後又復發」的情況,並可能反覆數次。此時應耐心觀察,只要搔癢的範圍與程度逐漸縮小,就表示體質正在改善,必須堅持治療。畢竟「治標易,治本難」,體質調整過程中仍可能接觸過敏原而誘發反應,切勿在療程將近完成時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