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多年前了,病房有一位住院住了很久的小朋友。這麼說吧,從他出生之後,在醫院度過的日子遠比待在家裡的時間多。
嚴重氣喘發作時,住院治療合情合理,病情改善也應該出院回家。但詭異的是,每次當主治醫師說隔天可以出院,當晚孩子就會開始喘起來,劇烈咳嗽,無法入睡。
那,只好再治療幾天穩定一點再出院吧,這種情形不停地反覆發生,讓年紀小小的孩子成了資深住院病人。
孩子的醫師覺得已經超出他治療氣喘的能耐了,特別會診我,幫忙看看孩子是不是有腦炎。(有點意外啊)
走往病房的路上,我一直想著氣喘跟腦炎的關聯性,可惜那時沒有AI可以問,腦子實在不夠用啊。
我悄悄地走向病床,遠遠看著孩子,他正開心地跟媽媽聊天呢。可是,等孩子看見我走近,他就馬上躺下,等我把聽診器放在胸口,孩子就開始用力的呼吸。
認真聽了好久,這呼吸音,不像氣喘啊啊啊……
我把媽媽拉到旁邊,小聲說:「孩子這情況不像腦炎。」
這時我發現躺在床上的孩子好像很努力地在聽我們在說些什麼。
我腦海突然閃現一個診斷: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會不會其實是媽媽不敢讓孩子出院,覺得孩子在醫院比在家裡安全?
會不會孩子察覺了媽媽的心情,配合表現出不適合出院的樣子?
#
回想一下,孩子剛開始用力眨眼睛時,家長一定很擔心,問他:「你幹嘛一直眨眼睛?」
孩子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通常是「有嗎?」
「可是你真的有在眨眼睛啊?」
孩子想了一下:「不知道。」
「你這麼用力眨眼睛,怎麼可能不知道?」
這時孩子開始想,我好像真的有在眨眼睛喔,不然媽媽為什麼一直問呢?要怎樣回答才對?媽媽想要的是什麼答案呢?
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回答:
「我眼睛癢。」「眼睛痛。」似乎這樣才能從眨眼睛的困境脫身。
這時,很多孩子就開始跟著父母親一起走上了治療過敏的漫長路程。
#通常第一個回答是最真實的。
#越懂事越貼心的孩子,越會猜測父母的心思,越願意配合父母的要求。
#妥瑞症會比過敏可怕嗎?
#絕大部分妥瑞症並不嚴重,跟它和平相處就可以了
#過敏的治療可能更遙遠漫長